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近年来,金融诈骗案件经常发生,类型呈增多态势,呈现了高科技、高智商犯罪的特点,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防范金融诈骗,提高财产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一、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1.假冒客服诈骗。不法分子冒充电商平台或金融平台客服,谎称账户异常、积分兑换或退款操作,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信息或验证码。防范提醒:①各平台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索取验证码、密码等信息。②遇到类似来电,务必通过正规官方渠道核实其身份。2.虚假投资理财诈骗。骗子以“高收益、低风险”为诱饵,伪装成金融平台的理财经理,吸引用户“投资”。一旦受害人转账,他们便消失无踪。防范提醒:①警惕承诺较低风险而高额回报的投资机会,特别是那些要求“先缴费后投资”的。②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应当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或权威渠道咨询。3.贷款诈骗。不法分子谎称“低息无抵押贷款”,先以审核费、保证金等理由要求受害人转账,随后拉黑受害人。防范提醒:①贷款申请需通过正规银行或合法机构。②金融机构不会在贷款发放前要求支付任何费用。4.冒充熟人诈骗。骗子通过社交平台冒充受害人亲友,编造急需资金的情景骗取转账。防范提醒:①接到亲友“求助”时,应通过电话或视频通话确认其真实情况。②不要轻信转账请求,尤其是涉及紧急借贷的。
二、如何防范金融诈骗“三不要”1.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电话号码的来电或者短信;2.不要轻信各类中奖、返还费用的短信内容,拒绝利益诱惑;3.不要向任何人透露银行卡或网上银行用户名、账号、密码,在任何情况下,银行及公安、司法等正规单位都不会向客户索要银行卡信息或网银密码。“三要”1.要提高自身安全意识,比如在设置密码时避免选用生日、电话号码等比较容易猜测的数字或字母组合、不在公共场所使用公共网络登录网上银行等;2.要登录正确的网站或通过银行的电话或到银行的线下营业网点进行查询咨询;3.遇到诈骗违法犯罪行为,要积极地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
三、如何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安全?1.切勿把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2.在日常生活中切勿向他人透露个人金融信息、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也不要在不明网站或APP上填写个人的身份信息和交易认证信息。3.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取。4.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5.不要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据、取款的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对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应撕碎或用碎纸机及时销毁,不可随意丢弃,以防不法分子捡拾后查看、抄录、破译个人金融信息。6.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号码、手机短信和邮件。
四、如何确保支付安全?1.网上交易前应确认网址是否正确,要选择信誉好、运营时间长的网站进行银行卡网上支付业务。2.完成网上交易后,应及时退出,避免发生后续风险交易。3.在进行境外网上交易时,应通过安全途径,开通相关认证服务。4.应避免通过公用wifi进行支付,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进行网上交易,以免泄露账号及密码等信息。5.注意不要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登录不明网站,避免被不法分子趁机植入木马病毒。6.办理网络购物、网络退货、退款等业务时,应认清官方渠道,切勿轻信不明身份的电话、网络聊天软件或其他形式提供的非正规的网络链接。7.收到可疑手机短信时,应谨慎确认,如有疑问应直接拨打银行客户服务热线查询。8.不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9.不轻易将个人二维码信息泄露给他人。10.核对账户名称与商家是否一致,与商家确认是否正确后,再进行支付操作。如发现异常立刻停止支付。
财务科供稿
宣传科编辑